二、提质

一级指标

2.提质(45分)

二级指标

2.1体制机制改革5分)

自评分值

5.0

观测点

2.1.1 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创新(1分)

2.1.2 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1分)

2.1.3 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1分)

2.1.4 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1分)

2.1.5 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1分)

依据说明:

2.1.1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创新方面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综合办学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学校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办学活力深度激发、改革发展成绩显著。

一、完善综合办学管理体制

学校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保障学校内部业务运行规范有序,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治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

(一)全面加强党建引领,落实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一是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室议事规则以及“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办法,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二是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开展党建工作三级考核。三是指导并加强纪委建设,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强化纪律作风建设。认真履行学校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四是切实履行巡察整改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巡察整改工作,以有力有效的整改推进学校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重要职责,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举办“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治理能力提升”发展战略研讨会,围绕学校扎实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开展深入研讨。二是以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为目标,围绕坚定办学方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任务、丰富学校办学历程、提升治理水平、保障师生权益、保持与时俱进等6个方面,对《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进行了充分修订完善并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核准,年度全校制度“废改立”108项,其中新制定72项,修订29项,废止7项,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决策程序更加严谨。三是制定《“定编、定岗、定职责”工作实施方案》,发布校内32个部门职责清单。推进落实学校内部控制体系融合落地实施方案,完成26个业务模块的制度审批和发布,进一步提高学校风险防控能力,深化内控改革,优化治理体系,实现学校管控水平跨越式、标杆式提升。

二、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完善教学制度体系

基于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标对表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累计修订文件29个,新增文件5个,撤、并文件13个,覆盖专业建设、学籍管理、日常教学运行、教材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不断优化从“入口”到“出口”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

(二)健全教学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产业需求和学校专业特色,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先进元素,开发校本专业教学标准,实现47个在校生专业全覆盖,校企共建课程标准280个,建立起规范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围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研制思政课示范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从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成效等4方面确立10项评审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专业建设机制

制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2022年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无人机测绘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暂停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等2个专业招生,招生专业与广东省地区重点产业直接对接的专业比例达到100%。同时,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系统优化或重构专业群资源配备和教学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群集群效应,构建专业群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最大化,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四)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了“中--本”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适应区域发展战略,在电子商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等7个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了高本协同育人试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8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同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工学交替、岗课一致”精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学生学徒“双重身份”,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定期组织期初、中、末教学检查,采取二级学院自查、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督查、教务处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材料规范性。针对高职扩招人才培养,制订《高职扩招校外教学点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意见》,明确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资源配置、教学任务安排与实施、成绩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程序与要求,规范教学全过程管理;学校组建了调研组,赴所有校外教学点进行了实地检查与调研。同时规范教材选用,印发《教材管理办法》,坚持“凡选必审”原则,实行“教师推荐、专业教学系初审、教学机构教材建设工作小组审议、教材建设委员会审核、党委会审批”的教材选用审核程序,强调教材选用的政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并按照省教育厅有关要求对选用教材内容进行了自查。

(六)注重教学资源保障

一是完善数字资源开发机制,坚持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2022年依托智慧职教、微知库、优慕课等平台,共主持或参加建设教学资源库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项,省级教学资源库1项,校级教学资源库5项。二是优化教材建设机制,坚持成熟一批、出版一批、使用一批、带动一批,立项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47个,其中工作手册式教材15项、活页式教材19项、信息化教材10项、活页式和信息化结合教材3项。三是优化育人条件,新建、扩建、改建校内实训室14个,以“云物大智”技术引领,校企共建共享5个产教融合实训室;引进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和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35个,融入课程教学,拉近与生产一线的距离,切实提升学生获得感。

(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建立健全学业评价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性,构建“过程评价、岗位技能评价、成果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四位一体”分类教学评价体系,涵盖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品德志趣、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方向。同时,强化多元主体评价,实行双导师、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强化企业评价权重,将课程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四标”融入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考核,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考核评价体系。

三、强化学生综合管理机制

(一)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聚焦学生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支持学生发展为抓手,形成“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工贸模式”。在学生社区大力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育人新模式,加强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学业辅导室、辅导员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学生活动中心建设,践行一线规则,自上而下建成学校领导、中层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队伍进驻学生社区工作机制,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和答疑解惑,充分发挥各支队伍作用,推动院校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学生社区,将学校丰富的育人资源有效集聚和下沉到社区,深化专题社区文化建设,将学生社区建成学习、文化、生活共同体。

(二)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治理

依托地方政府设在学校的钟落潭高职园区警务协同中心打造平安校园样板高地,以学校安保力量为主,建设完善学生社区委员会、校园安全志愿队、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队和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筑牢危机干预、消防排查、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的“安全网”,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管理和自我发展。组建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依托学生社区委员会、党员先锋岗、宿舍长和楼长各方队伍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培养自我管理意识、自我治理的能力,化解学生矛盾和锤炼品德修养,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平安和谐校园。

(三)厚植国防精神,助力一流军队建设

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全员动员、全面宣传、全程服务”征兵保障机制,以退役复学学生为基础组建了学校军事爱好者协会、校园安全志愿队、国旗护卫队、退役军人班“四支队伍”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征兵等工作,起到良好的朋辈示范引领作用,引领国防教育薪火相传,激发大学生参军报国的热情。2022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同时超额一倍完成毕业生征兵任务,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征兵办通报嘉奖表扬。

(四)善用数字平台,驱动管理水平提升

校依托“数字工贸”智慧校园平台,优化升级学生管理服务,构建从新生入学报到毕业生离校全链条的智能化学生管理体系,以“资源实时共享、流程高效有序、问题及时反馈、结果精准实用”为目标,推动学生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学生管理水平和能力高质量发展;运用“互联网+学生管理”手段,对志愿就业、创业、升学、参军的学生从新生入学起进行分类培养,安排专门的师质力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性发展的职业路径,探索教育信息化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大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四、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机制

学校财务管理主动适应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创新强校工程和提质培优计划建设中心工作任务,坚持“内控为本,绩效为道”,构建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逐级负责、责任到人、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一)深化业财融合,提高项目财务管理水平

学校财务联合学校办公室和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联合开展创新强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经费预算“切块分配、归口管理”,全面实行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实现财务监督从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新模式,建立以项目为驱动、绩效为导向、预算为主线、内控为保障的全过程、全方位、标准化、信息化管控的预算绩效内控一体化体系,规范项目立项、执行、验收、绩效自评流程,提高预算执行进度。

(二)补足补强模块,完善智慧财务系统

通过电子档案系统、一键决算和国库挂接系统,实现会计档案电子化,提高决算填报精准度、日常对账准确度和国库初次成功挂接成功率达到98%

(三)不断优化现有模块,增强财务服务意识

通过启用项目分项功能,实现“大专项+任务”项目管理模式,完成财务系统与学籍系统对接,实现师生数据实时更新,优化网报流程,上线网报附件补上传功能和按经济分类提交报销附件功能,有效解决了以往由于附件原因造成的退单补单情况,有效减少报账耗时,提高教职工满意度。

(四)坚实制度保障,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学校修改并通过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业务审批权限及财务报账管理规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责任制实施办法》等9个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收退费及业务报销等流程,深化公务卡管理、财务管理及现金管理水平,深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学校部门财务决算连续九年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彰,是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高职院校。

五、坚持后勤管理“三持续”服务

学校后勤服务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社会化运作、制度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及精细化服务,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服务。

(一)持续创新服务机制

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运作模式已在后勤服务领域全面铺开,继在物业管理、商铺经营、食堂餐饮服务、学生宿舍热水服务、直饮水服务、校区往返交通车服务、校园绿化维护等多项后勤服务方面实现社会化运作后,20229月份开始白云校区医疗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医疗机构,为在校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该医疗机构为师生员工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及健康指导,为校园平安、师生员工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服务。

(二)持续更新改善后勤服务设施

20223月份,学校投资360万元,为天河、白云校区课室、实训室安装空调,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师生满意度。6月份投资70万元改善天河西校区食堂就餐环境,增加就餐位置,解决师生就餐拥挤局面。9月份投资65万元改造白云校区医务所,增加医务人员值班房、扩大诊室及候诊场所,为师生提供宁静的就医环境。11月份投资100万元,更新湾校区20个课室桌椅,提升学生上课舒适度,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持续更新改善后勤教学、生活设施,为推动高质量后勤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三)持续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学校在创建绿色、环保、节约型校园、平安型校园方面不懈努力,通过朝向、通风、采光等有机结合,建设高效、节能图书信息大楼。利用校内人工湖引入河水浇灌园林绿化,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10万元以上。2022年学校投入45万元建设学校课室空调节能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节能效果。投入20万元建设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引导及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建设节能、低碳、环保校园,以及正面引导宣传,营造浓厚的绿色校园氛围。

六、构建平安校园保障机制

学校坚持 “建设更高水平的安全文明校园,服务学校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大局”创建目标,打造了“四位一体护平安”的工贸特色立体化安全管理体系,促使校园安全管理和安防能力跃入更高水平,校园师生安全感更强,全面维护了校园及周边全年的安全、稳定、和谐。

(一)打造了平安工贸体系“机制建设”的运行保障基础

建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体系,搭建了一整套规范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已制定并发布《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规定(试行)》、梳理构建《校园安全管理职责架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架构》,成立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划分校园从校领导到各岗位各层级各业务领域的安全管理职责,全面梳理、整编覆盖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安全防范、安全生产、反恐、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等方面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组织机制,汇编形成《学校内控成果—校园安全模块》,校园安全管理机制运行更加顺畅有力。

(二)打造平安工贸体系“三防建设”的全域安防利刃

一是配齐“战斗”堡垒,在天河校区设置了全校应急指挥中心,在三个校区均设置专门的治安监控室、微型消防站和党委、保卫部门办公室,形成了三校区安全应急管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工贸应急管理体制。二是配强“武器”装备,现配有治安监控点位800多个,门禁、车辆道闸等设备和控制系统30余套、警用四轮巡逻车、摩托车、消防车等14辆,安防通讯对讲机、防暴装备、消防备勤装备等70余套。三是配好安防队伍,学校成立了校园安全专职分管校领导、党委办公室、保卫部(武装部)负责人员及校园安全维稳及保卫工作人员共计40余人的安防队伍,与在校师生总人数配比率约为1.14‰,高于1‰标准,三个校区保安员总人数为60人,人员配备高于在校师生总人数的3‰标准。此外以退役学生士兵为班底,在三个校区组建了学生安全志愿服务队开展每日安防值巡工作,队伍总人数达160人,安保力量绝对充足。

(三)打造平安工贸体系“安全管理”的巡值守备常态

一是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及时查改风险隐患。本年度开展了6次涉校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均分别建立安全隐患工作台账、安全风险布点图、安全风险隐患整改进度表,并通过学校党委督查督办机制落实整改措施、设置整改期限、跟进整改进度,确保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及时化解整改,实现了对排查发现的各类风险点危险源分类管控、闭环管理、动态清零。2022年学校未发生任何起因涉校安全风险隐患产生的安全责任事故。二是应急值守规范有序,应急处置及时有力。学校全面施行校领导每日带班值守工作制,已建立常态化的“校领导带班、中层干部和辅导员、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司机、校医值班”制度,严格实施“五个一”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及建立“一个指挥中心、五支小分队”特别防护机制。本年度未发生任何一起重大涉校涉稳突发应急事件,校园平稳。

(四)打造了平安工贸体系“宣传教育”的安全文化氛围

学校不断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安全能力和法治意识。2022年,学校开展校园安全及法制宣传近40次,内容覆盖“4.15”国家安全主题、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5.12”防灾减灾教育、应急避险知识培训及应急防暴演练、禁毒及反邪教等学生法制教育、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防溺水、防诈骗等方面。本年度,校园未发生任何起因学生安全意识缺失导致的重大安全事件。通过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效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人人想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和管理中来,真正形成了“平安校园、人人参与”的美好局面,有力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奏响“共建校园安全法治文化”大合唱。

七、完善技术技能服务机制

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中心任务,坚持应用为主、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以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为目标,构建了“三依托、三平台、三服务、三保障”的4S精准服务模式。

(一)建立一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机制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强科技力量统筹和协同联动,建立创新政策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一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和统筹力度,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优化整合科技投入、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及企业发展关键阶段、加强科技投入协同联动3个方面,优化整合各部门可用于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类专项资金,聚焦重点、联动管理。

完善制度,建立信息平台、加强激励,为统筹管理提供保障。2022年,修(制)定并发布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12项科研管理和激励制度、2个管理流程文件,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和科研经费预算申报系统,全面普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协同人事处试点推行科研与社会服务型教师分类管理,开展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打造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学校已建设建设3个国家级、10个省级的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能培训、成果转化。

加强交流合作,深化协同创新发展。学校成为广州市知识产权示范试点校,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及广东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广东高教学会、白云区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方面持续处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前排兵位置。

(二)深化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立项目,提升继续教育质量。以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培育品牌培训项目,开发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夯实继续教育基础。2022年共立项10个校级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获得14省级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立项,学校配套项目建设资金152万元。二是筑平台,探索互通共享机制以数字技术赋能继续教育,打造线上教育培训平台,加快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进程,探索终身学习的校政企的“互通、共建、同享”机制:“互联网+”终身学习与人才评价信息化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将于2023年开始正式运行,后期将朝着实现“三通、四库、五平台”的建设目标迈进。三是强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筹建“新时代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探索校政企协作共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路径和方法:已与英德市英红镇人民政府、广东恒富四海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各类传统技艺、技能等新型学徒制教育培训,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教育、美感教育和研学教育,面向社区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开设名师大讲坛,形成系列讲座,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满足各种层级、不同类别人群的教育培训需求,丰富乡村振兴人才结构、层次和类型,支撑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学校非学历培训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社会培训服务能力与水平整体提升,学校完成非学历培训115364.5人日,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与全日制在校生数之比为5.59

2.1.2 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制定了学校《中共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中共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二级学院党总支部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完善了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制度。印发《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办法(修订)》,明确二级学院“三重一大”事项,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严格执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部)公开招聘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修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机构设置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落实主体责任。根据教育事业和职业教育新发展情况,授予二级学院办学资源支配权。

一、强化学校宏观管理,促进二级院系规范运行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按照相应管理权限,各行政教辅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各项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服务职能,二级院系行使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具体运行职能。执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建立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实现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由传统管理向自我建设管理转变。每年召开战略研讨会,梳理了依法治校背景下学校内部治理现状,通过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二级学院院长说院等提高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在二级学院各项工作中的统领作用,进一步理清各二级学院的办学思路。

二、推动管理中心下移,夯实二级院系办学主体地位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学校二级学院(部)的管理职能,规范学校非事业编制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程序,将非事业编制专任教师及实验员的人事招聘权下放至教学部门,对非事业编制柔性聘用教师全面实行二级管理。向二级学院下放人、财、事权,创新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推进“放管服”改革,扩大二级学院自主权,激发办学动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督导,促进二级院系规范运行

为强化工作执行力,学校建立督办督查机制,修订了《督办督查工作实施办法》,破除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问题,确保学校各项重大决策、重要部署落地生根。

2.1.3 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方面

一、改革总体情况

为充分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学校继续依法依规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制度和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机制。

2022年,通过各类工作小组指导与内控体系建设,全校教职工充分研讨,校长办公会审议,党委会审定,对于“三重一大”文件必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学校出台或修订了16个绩效工资、考核管理、考勤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人事制度。

二、改革指导思想

2022年,学校人事改革指导思想是立足行业发展,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制定工贸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

改革方案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逐项落实,体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工作责任重、实绩优、贡献大、教学一线人员倾斜,激励骨干和关键岗位人员。二级学院自主分配与学校统筹相结合,强化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和教学中心地位。

三、改革目的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深化教师职称制度和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机制健全完善,破除“五唯”的顽痼疾。

四、改革内容

(一)全面深化人事改革,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内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学校相继修订并梳理了《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公开招聘管理办法(修订)》《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公开招聘二级管理办法(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修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员工攻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修订)》《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修订)》《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修订)》《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兼课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职称评审办法(修订)》等16个人事制度。

2022年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并明确各层次组织与职责,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突出管理的规范性、激励性、指导性、自主性。继续实施教学部门人事及财务部分二级自主管理模式实施教学部门人事及财务部分二级自主管理模式,将岗位奖励性绩效的制定权及发放权、专任教师及实验员的人事招聘权下放至教学部门,加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管理,加大奖励参与学校重大(专项)项目、综合改革、教科研成果、比赛或创新创业等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或部门。

(二)创新薪酬激励模式,构建多元化绩效激励体系

1. 修订完善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

修订并实施了《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修订)》,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实现特色绩效管理:一是,推行分类管理与考核,根据教学教研型教师岗、科研与社会服务型教师岗、行政教辅人员岗等类别,设置相应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量、教科研拓展工作量、教学效果等日常任务考核指标,建立并实施以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并与职称评审分类相一致;二是实施总量控制下的竞争性二级分配制度,下放教学部门岗位奖励性绩效、年终考核绩效、重大专项奖励的制定权及发放权,同时向教学部门倾斜,教学部门岗位绩效工资人均高于行政教辅人员约15%;三是对参与教科研、创新创业、比赛、社会服务等活动皆纳入日常岗位职责,进行量化考核,正向引导;四是绩效分配实行动态及倾斜管理,向参与重大(专项)项目、综合改革、教科研、比赛、创新创业、双师素质等个人、团队或部门倾斜。

2. 修订完善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

修改完善了《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修订)》,年薪制管理模式形成日常岗位职责、薪酬分配与聘期考核相统一的三位一体化改革制度:实行聘期动态薪资管理,对优秀的高层次、聘期考核前15%的人员采取A类年薪引聘,向稀缺、专有等岗位倾斜;与事业编人员同步分类管理,加强日常岗位职责考核,以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为导向,基本任务、教学工作量、教科研拓展工作量、教学效果等日常任务考核指标与事业编制人员相一致;对参与教科研、创新创业、比赛、社会服务等活动皆纳入聘期考核指标,动态调资,激发教职工活力。

(三)深化职称评审办法和相关考评指标

为打造高水平师资及管理两支队伍,学校通过完善《职称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师德、双师型、贡献等不同视角对二级部门、团队、个人进行分类考评管理,形成岗位职责、薪酬分配、年终考核与职称评审相呼应的按岗分类管理及按岗对应考核的多层次考评体系。一是加强对师德师风的规范。为促进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根据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等对师德师风进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相继处理了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二是改革职称评审标准2022年完善《职称评审办法(修订)》,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痼疾。除论文外,代表作还新增论著、精品课程、专利、教学成果总结报告等;突出师德、对学校贡献及承担学校中心工作情况等方面条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单独评审系列,单列计划。通过完善职称评审,加强了师德引领和双师素质培养力度。三是完善年度考核指标评价体系2022年,完善修订非事业编制人员年薪制聘期考核指标体系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指标体系》《体育艺术教学部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核该类人员的教学、教科研及其他贡献,细化教师分类管理,增设教师教学教研型岗、科研与社会服务型岗及行政教辅人员各类人员应完成的日常基本任务、双师系数、教科研拓展工作量等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和任务标准;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五、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成效

2022年,学校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模式,完善传统制、年薪制、项目制等多类型具有工贸特色的人事薪资分配制度体系,对高职院校可起到示范作用。实施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教职工干事的热情和活力。实施教学部门人事及财务部分二级自主管理模式,向教学部门倾斜,充分调动教学部门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2022年底,学校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聘期考核,激发了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活力和动力,教职工积极性得到发挥,劳动得到尊重,职业发展得以畅通,教科研等标准性成果大幅度提高。

2.1.4 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2022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制度,搭建学分制教务管理平台,稳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弹性学制,开展学分制管理改革,保障职业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运行,为学生今后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认定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探索路径、积累宝贵经验。

一、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学分制管理体系

修订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重修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辅修专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制管理体系。搭建了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管理、按学分收费管理、选课学分控制、弹性学制管理等提供了便利、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方便了学生选课,提高了学分制管理效率,如图2-1-4-1所示。

1680072171895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总结前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分制管理平台实现了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管理,做到202020212022级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审核评估、印刷体导出打印等全线上操作。打造工贸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必修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技术方向课程组+专门化领域限选课程组+通识选修课程组+任选课程组”的课程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学分比例,各专业毕业学分中选修课比例由2017级的12%增加到40%以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扩大学分认定范围,规范学分转换程序

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扩大学分认定范围,为国家建立“学分银行”提供宝贵经验。学生已有的工作经历、相关培训经历、技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及在相关领域获得一定级别的奖项或荣誉称号,经学校认定后可折算成相应学分或免修相应课程。一是可以申请课程免修。军转学生免修公共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课,直接获得学分(优秀);工作在岗的学生可免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直接获得学分(良好);二是从业经历抵顶学分。学生的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根据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果可折算成专业顶岗实习学分;学生现在实际从事与专业相关岗位工作,免修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技术技能培训且经考核合格获得结业证书,相应的培训时间可抵顶与培训内容有关的专业课学分;学生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经认定可折算相应的专业课学分;学生获得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可冲抵计算机基础课程,为60分。学生获得的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或英语应用能力A/B级证书可冲抵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已通过批准立项并结题验收的研究性学习或创新课题、项目、专利,凭结题证书和专利证书可折算相应的专业课学分;学生在国家和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或者有科研著作、文学作品发表等,依据学校有关规定,经高职扩招教学点申报、教务处认定可抵顶公共选修课学分。三是健全以证代考制度,探索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衔接,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经科学评估可记入本人学业学分。四是成立学习成果认定工作小组,做好学分积累和转换的认定工作;学生学分转换不超过总学分的30%,不得随意把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企业工作内容、时间等折算抵扣学时学分;对学生申报的证书、报告等证明材料认真审核,归档备查。规定不得以全部的企业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替代必要的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校学习时间,不得以任何原因、任何形式降低毕业门槛,确保毕业质量。五是每学期组织开展学分互换认定工作,经学生个人申请、二级教学单位初审、教务处审核、校内公示,严格申请和审批程序。2022年学校完成237人次通过学分互换认定审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还不断规范学分转换审批责任,简化流程,有效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学业导师制度,创新专业选课地图

不断优化学生培养的学业导师制度,由专任教师组成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完成选课,并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选课地图化管理机制,在学分制教务管理平台编制了《选课地图》,出台了《选课操作指引》,解决了课程先修后续的上课情况,方便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学生可遵循课程地图指引完成选课。

五、推行弹性学制与主辅修专业制,实施学分转换认定制度

学校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推行36(三年制)25年(两年制)的弹性学制,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与行业需要自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辅修计划,同时推进大类招生,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2022年参与辅修1835人次,转专业学生为104人。

六、建立了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加强考试管理

建立了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由教务处、二级学院和学业导师共同组成学生学业预警信息网络,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及时发送,预警信息包括学籍异动(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提醒、修业进度提醒、考勤信息提醒、学分绩点提醒等。通过四年建设,学生毕业率从94.36%2016届)提升到95.58%2022届)。同时,制定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考试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转专业学生课程补修管理实施细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管理办法》等办法,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倡导考核方式多样化,破除唯成绩论,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七、学分制改革取得成效

随着不断扩招带来学生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发挥学生的特点和特长的前提下,实施学分制,成效显著。

(一)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实施学分制,满足了学生休学创业、参军入伍等方面的需求,选课自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2022年,优慕课平台课程讨论区学生发文总数473842(篇),添加课程作业总数8927(条),上交作业总数696884(条),实施主辅修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人志趣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统一。

(二)增强教师危机意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分制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危机竞争意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以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为契机,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分步推进,62.44%的课程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升级。

(三)校企共同制订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双赢

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力产品”,加大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从而改善了学校的生存环境,使其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在丰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得到契合和呼应,可以简化甚至取消新职工的入职培训,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四)“学分”与“能力”互融互通,促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

20225月,学校精心组织申报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践应用试点项目获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立项,并于7月完成开题,该项目以终身学习与人才评价服务平台为基础,对标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开展学分银行与能力银行互融互通研究,旨在促进“互联网+”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202210月,终身学习与人才评价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

2.1.5 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方面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大湾区,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

一、优化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专业调整的闭环控制机制。依据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招生及就业状况等,通过暂停招生、撤销的方式,实行专业预警、调整及退出机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列入预警专业名单:1.未达到教育部相关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专业;2.录取志愿调剂率高于50%的专业;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后20%的专业;4.学校专业检查评估排名后15%的专业;5.招生缺额投档数量多或报到率低及教学条件不足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的专业,限期整改并调减招生计划;连续2次者,暂停专业招生;连续3次者,停止专业招生,直至停办并撤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不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不明显或未按学校要求执行的专业,停止专业招生。专业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停止专业招生,直至停办并撤销。专业连续5年未招生,按规定停办并撤销。主动申请调整的专业,由所在二级学院(系部)提出书面报告,报学校审批。

二、规范专业调整路径

进一步规范了专业设置与调整程序。根据专业设置的过程和任务,明确校内各级岗位职责,规范专业调整路径。对于新专业的设置,由二级学院负责开展行业、企业、就业市场调研,充分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提出专业建设规划,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新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并提出新专业的设置的书面申请并报送论证报告;教务处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提交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议,再报校长办公会审定。2022年,经上述环节后,获批增设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

三、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专业的动态调整对完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已基本形成招生专业能上能下、招生计划能增能减的良性循环。在202143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2022年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招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2021年暂缓招生一年后,2022年调整至艺术与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22年招生专业共45个。新增专业均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广东省战略发展规划,能很好的为区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人才供给

 

佐证材料:

2.1.1.1 2022年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创新报告

2.1.1.2 2022年新增、修订、废止制度清单

2.1.2.1 2022年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报告

2.1.2.2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办法(修订)(GDGM-WI-ZL-02-01

2.1.2.3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修订)(GDGM-WI-RS-02-01

2.1.2.4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专业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GDGM-WI-JX-03-38

2.1.3.1 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报告

2.1.3.2 2022年发布的人事薪酬相关制度清单

2.1.4.1 2022年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报告

2.1.4.2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务系统学生选课截图

2.1.4.3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制度目录及相关截图

2.1.5.1 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

2.1.5.2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办法

2.1.5.3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

2.1.5.4 2022 年新增专业建设报告(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