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2.提质(45分)

二级指标

2.1体制机制改革5分)

自评分值

5.0

观测点

2.1.1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创新(1分)

2.1.2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1分)

2.1.3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1分)

2.1.4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1分)

2.1.5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1分)

依据说明:

2.1.1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创新方面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综合办学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学校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办学活力深度激发、改革发展成绩显著。

一、完善综合办学管理的治理体制

学校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创性地开展以章程为统领的全业务领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学校统一领导,第三方咨询专家引导,核心骨干人员深度参与的模式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形成了一套集权责体系、制度体系、业务流程为一体的文件制度,保障了学校内部业务运行规范有序,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治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一)章程引领,明确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以章程为总纲和依据,修订完善《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会议议事规则》《关于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维护党委政治领导核心地位,支持校长依法主动、独立负责开展行政工作;完善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制度,强化二级学院党总支在二级学院中的政治功能,实现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修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突出学术委员会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作用;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章程办学的“宪章”功能,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治理结构和议事决策机制。

(二)厘清边界,规范职责履行和权力行使

按照内部控制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原则,结合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性质和范围,全面梳理二级机构职责,把全校工作按照业务梳理划分成26个模块,根据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原则,科学设置机构及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和权利运行规程,切实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定《部门职责清单》《业务权限清单》《岗位职责建议清单》,清晰学校治理层面、部门、岗位权责边界,构建了学校权责体系,完成了内控制度标准的提升。

(三)梳理业务,优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

以章程为统领,进行系统的制度梳理和建设,按照“学校章程—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层次进行系统整合,按照业务模块梳理制度,以风险评估、内控诊断结果为导向,以岗位工作职责为出发点,立足对原有制度的修正、补充和废止,根据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全面清查、优化学校现行制度文件,制度“废改立”清单共450项,其中新增118项,修改257项,作废65项,暂不修订10项,形成规范、统一的内部制度体系,保证了学校制度体系的合法适当和协调统一。结合更新的内部制度梳理学校内部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及控制点,优化各项业务流程,将学校内部各项业务权责法制化、制度化、流程化,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系统、全面、有效实施。

二、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

基于“1+X”制度试点工作,结合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及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此外,对专业课程没有涵盖的内容或需要强化的实训,组织开展专门培训。2021年,组织制订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1份,并邀请专家交叉互审、现场评审,确保格式规范、质量过关;研制2021版专业教学标准模板,组织新增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共形成专业教学标准8份。

(二)组织教学检查

每学期定期组织期初期中期末3次教学检查,采取二级学院自查、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督查、教务处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包括外聘教师)的教案、课件及备课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教学材料规范性。

(三)深化“三教”改革

重点推进教材建设,实施教材质量工程,制定了《关于2021年校企协同开发(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申报的通知》,以项目化为抓手推进校企协同(新形态)教材建设,坚持成熟一批、出版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打造更多精品教材。同时对《教材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教材建设激励长效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教材建设合力。2021年,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课堂,立项校级数字化课程40门,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以上10项,立项省国家级教研课题1项。在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奖项74项。

(四)探索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与龙头企业或独角兽企业合作,2021年开设44个卓越(创新)班,实际培养复合型人才2666。在专业教学计划外设置拓展课程体系、设置具体项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体系,产生职业情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五)扎实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

2021年申请了产品创意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23个“1+X”证书制度试点,加上沿用批次一共获批36个试点。2021年,学校选派专业骨干教师212人次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团队国培班、广东省高职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国培项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能力提升研究班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培训,共有111名教师取得“1+X”证书考评员资格。学校投入260多万元资金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建设,目前,学校一共获批有43个考核站点。截止到20211231日,共有3482名学生参加证书考核,2297名学生获得证书。

(六)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在多个专业推进以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共同管理、多方考核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9个专业开展校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招生共1605人;有9个专业申请获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实际招生共205人。

(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师资队伍上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模块化、项目制、情景式等方式,在评价体系上注重行业企业、学生、社会等多元参与,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111月,学校被确定为39所“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之一,“探索建立学生立体评价范式”“基于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定及转化”“‘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改革”等3个项目被确定为试点项目。

三、强化学生综合管理机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强化学生日常管理,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压实学校“一枢三联”思政工作体系

继续完善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统领,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的“一枢三联”思政工作体系。按照“三优计划”,高规格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立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会优秀论文12项,其中一等奖2项;学校教师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3个高校思政工作项目获推荐申报教育部项目。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模块化“四史”学习实现团支部100%全覆盖,19旅英2班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严选学生党员组建“学生党史宣讲团”克服疫情影响宣讲56场次,受众人数超过5800人。提高学生入党申请比例。策划“百家社团、学百年党史、做百件实事”活动,5325人参与,开展学党史活动231场次、做好事157件,获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点赞

(二)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构建学生成长支持体系,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育人新模式,推进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学业辅导室、班主任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安排专任教师、班主任、管理干部晚值班入住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和答疑解惑,建立健全为同学办实事、解难题的长效机制,学生成长导师制育人新模式获教育厅、南方都市报报道,受到广大师生赞誉。聚焦促进学生发展,弘扬职业精神,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主抓手作用,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4项,获奖总数、获奖率位居全省高职第一,首次蝉联“挑战杯”“优胜杯”暨“优秀组织奖”。1项目获评“挑战杯”国赛“黑科技”专项赛卫星级作品。策划“永远跟党走”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党史实践“七个一”活动,被南方+等主流媒体踊跃报道,其中“益民服务队”入选共青团中央“2021年度大学生乡村振兴类重点社会实践团队”。

四、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绩效优先、事业发展规划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集中核算、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财务管理体制,推动财务管理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

一是明确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管理机制。采用经费预算“切块分配、归口管理”的管理模式,全面实行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强化预算归口管理责任。

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建立了项目单位、职能部门、学校三级项目库,做好了三年项目储备,实行滚动管理。

三是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近三年预算项目库管理系统创新性的将预算、绩效和项目库管理有机融合,实现了预算项目库信息化管理,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实现全口径预算项目绩效申报、管理、评价。

四是建设完成智慧财务系统。实现财务13个子系统与学校其他业务系统的联通,有效的解决信息孤岛情况。

五是加强风险防范。修订《经济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度流程13个,新增《预算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等制度流程17个,编制了18个制度职责清单及权限清单,并与学校其他管理规定和业务活动有机融合与衔接,保证权力设置科学、运行有序、监控适时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逐年提高,学校风险防范能力大大提高。2021年学校各项财政拨款支出完成率达到99.69%学校部门财务决算连续九年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彰,是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高职院校。

五、推进后勤管理“四化”机制

(一)实行社会化运作

实行社会化运作模式逐年逐步在后勤服务领域全面铺开,继在物业管理、商铺经营、食堂餐饮服务、学生宿舍热水服务、直饮水服务、校区往返交通车服务、校园绿化维护等多项后勤服务方面实现社会化运作后,2021年白云校区空调维修服务也引入社会企业来承担,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为教学、生活、科研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实施制度化管理

2021年,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对《校园绿化与环境卫生管理规定》《水电维修管理规定》《饮食服务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更明确管与理的关系。新制订了《物业管理办法》《卫生与健康管理办法》《校园一卡通管理办法》《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议事规格》《办公耗材管理办法》等系列后勤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监督管理后勤服务企业日常工作和校内后勤服务规范。所有制度均着重于效率、节能、环保。

(三)建设生态化校园

在创建绿色、环保、节约型校园、安全型校园方面狠下功夫,20214月成立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投入专项资金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改善校园环境,202112月绿色学校通过验收,获批成为“广东省绿色学校”。

(四)提升精细化服务

2021年,学校投入了1100多万元对天河校区供电能力进行扩容,新增变压器容量2570KVA,改造更新地下供电电缆约5000米,升级改造供配电设备。改善后天河校区学生宿舍新安装空调478台,课室安装空调48台,更新天河东区课室桌椅近2000套。基础保障能力的提升,保障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增添学生的幸福感。

六、构建平安校园保障机制

学校按照“保平安、强责任、促发展”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体系,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稳定防护能力,有力保障学校的政治安全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学校公共财产安全,有效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大局。

(一)转变校园安全管理模式

学校从细节着手、以点带面、见微知著,有效促使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由粗犷化向精细化全面转变,各项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隐患线上线下排查防范专项行动共计11次。依据“一人一册、一事一册”原则,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外籍师生在校情况、校内及学校周边重点场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台账管理。开展消防设施设备维保检查14次,开展包含交通安全、消防治安、食品安全、实训安全、化学品安全、施工安全、运动安全等涉校安全隐患排查6次,开展针对大功率电器使用情况等宿舍安全检查活动6次,开展宿舍区域废弃车辆清理工作2次。针对检查项目均一一建立台账,落实整改。一年来,学校未发生任何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件或重大安全事故。

(二)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学校严格制定并发布《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规定(试行)》《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架构》《关于开展校园安全制度完善工作的通知》,在安全制度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开启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废、改、立”工作,最终汇编形成《学校内控成果—校园安全模块》,制度建设成果丰硕。牵头挂牌成立钟落潭高教园区高校安全区域协作中心,协同区域9所高校开展区域高校安全联动和协作,辐射、服务于校园周边安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更加科学严谨,事事时时有人管,联防联动成常态,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机制由分散式向网格化、体系化全面转变,形成群策群力、协同联动局面。

(三)形成校园安全管理格局

校园安全管理全面形成“人防强化、物防固化、技防智慧化、制度防长效化”的“四位一体”防范格局:一是学校不断建强各级安全管理队伍,依托我校退伍学生及军事爱好者协会为基础,成功组建校园安全志愿服务队开展校园巡逻执勤,该志愿队现已发展至近160人,成为校园安保及征兵工作的“品牌特色”;二是深入结合“为群众办实事”党史主题教育,着力破解“技防物防人防”难题,已完成校内场所清理、划定停车位工作,共计增加停车位150余个,有效解决校内师生群众“停车难”问题,优化校园交通安全条件;三是全面推进监控、消防、围墙建设,大力提升校园智慧安防能力,完成校园消防管道更新项目,完成白云校区“智慧校园”监控及门禁系统项目、校园围墙建设(含后门治安岗亭)项目招投标工作。

(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学校有效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人人想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和管理中来。共计开展国家安全主题宣传活动3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6次、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知识培训及应急防暴演练8次,开展禁毒及反邪教等学生法制教育活动4次,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4次,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活动22次,开展“防诈、防火、防盗上门扫楼宣传活动”9次,防诈骗线上答题测试活动5次,二级学院开展安全讲座及安全主题班会70余次,多次组织全体学生下载反APP和反诈公众号,实现“国家反诈APP”在校学生下载率100%,校内学生受诈骗案件发生率较去年同期总体大幅下降,白云校区受诈骗案件下降比率在钟落潭高校园区9所高校中列居第一,防诈宣传成效明显

七、完善技术技能服务机制

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中心任务,坚持应用为主、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以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为目标,构建了“三依托、三平台、三服务、三保障”的4S精准服务模式。

(一)建立一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机制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服务团队建设、加强资金和运行环境保障,2021年,修(制)定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14项科研管理和激励制度和流程文件,启用科研管理系统和科研经费预算申报系统,全面普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新增3个省级产学研创服务平台、2个省级科研服务团队,获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级3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99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各类科技成果奖7项,技术服务到款额1158.44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293.63万元。学校成为广州市知识产权示范试点校,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及广东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广东高教学会、白云区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方面处于广东省高职院校领先地位。形成了从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到成果转化的一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机制。

(二)深化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和“三依托、四定位、五面向、六共同”的理念,建立健全行业服务、社区教育、师资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对口支援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加强广东工贸职教集团、创新服务平台以及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的多方合作,扩张了社会培训项目和规模。2021年非学历培训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如“互联网+”终身学习与人才评价信息化服务平台已完成研发并开始试运营,为社会人员提供一站式终身教育服务;高质量完成“虚拟现实技术”与“中高职衔接国际贸易专业群教师协同高级研修班”两个国培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任务;学校与广东蓝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广东工贸·蓝焰消防培训中心”,2021年与广州市花都区消防救援大队、广州市南沙区消防救援大队、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白云山药业、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街道办事处、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合作,面向退役军人、产业工人、专职消防员、政府机关与企业消防安全责任人等开展共7期消防技能和知识培训,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消防体制改革,共同推动消防产业发展。学校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己任,全面贯彻“强服务”,2021年学校组织非学历培训103485人日,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与全日制在校生数之比为5.06,学校社会培训服务能力与水平整体提升。

八、加强校园疫情防控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组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四精准”“六分”“一独立”“三全”“五管”校园疫情防控要求,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相结合、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疫情防控和立德树人两手抓,全面落实校园各项防控举措。加强常态化管理,筑牢防疫安全线,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不发生校园聚集性疫情,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落实人员健康网格化管理统计。严格执行校园人员进出管理和检查制度。加强对教室、饭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全面清洁和消毒。先后2次组织安排疫情防控的应急演练,组织开展3次新冠疫苗接种,完成全程接种率97.3%,开展2次全员核酸检测。疫情期间学校共采购额温计1740支、水银体温计1600支、医用口罩593900个,以及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消毒液等重要防疫物资,及时、有序地发放到了各二级学院、班级和各部门。做好防疫宣传,40篇文章在学习强国、省级媒体上发表;入选省高校思政课“抗疫”优秀案例3项;学生获得“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

2.1.2 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学校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从严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2021年制定了学校《中共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粤工贸院党字〔202136号)和《中共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二级学院党总支部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的通知(粤工贸院党字〔202135号),完善了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制度,强化二级学院党总支在二级学院中的政治功能,实现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继续大力推进专业群和专业建设,根据教育事业和职业教育新发展情况,授予学院办学资源支配权。具体做法如下: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制定《党建工作三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时俱进科学推进党建责任制考核全覆盖,制定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继续实施覆盖党委、8个党总支、44个基层党支部的三级述评考核,结果应用于年度考核,突出党建引领。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按照相应管理权限,各行政教辅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各项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服务职能,二级院系行使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具体运行职能。执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建立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实现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由传统管理向自我建设管理转变。“十四五”规划成立二级学院专项专班,编制各学院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二级学院各项工作中的统领作用,进一步理清各二级学院的办学思路。

二、重心下移,权责对等

继续实施总量控制下的竞争性二级分配制度,将岗位奖励性绩效的制定权及发放权、专任教师及实验员的人事招聘权下放至教学部门,加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管理,加大奖励参与学校重大(专项)项目、综合改革、教科研成果、比赛或创新创业等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或部门。严格执行《二级学院(部)公开招聘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将非事业编制专任教师及实验员的人事招聘权下放至教学部门,对非事业编制柔性聘用教师全面实行二级管理。

通过院长“说院”会议,“说专业”竞赛活动,强化二级学院院长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各二级学院的定位和目标。各二级学院将发展规划与学校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促进学院治理能力、干部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提升。

二级学院负责开展行业、企业、就业市场调研,充分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提出专业建设设想,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新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并提出新专业的设置的书面申请并报送论证报告,规范专业调整路径。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高本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成立了二级学院层面的工作小组,与合作本科院校的教学院系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强化督导,跟踪问效

为强化工作执行力,学校建立督办督查机制,2022年修订了《督办督查工作实施办法》,厘清学校领导、党委办和各部门在督办督查工作中的职能及分工,明确了督办督查的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提出了定期汇报和通报的工作要求,破除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问题,确保学校各项重大决策、重要部署落地生根。

2.1.3 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方面

一、改革总体情况

为充分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学校继续依法依规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制度和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机制。2021年,通过各类工作小组指导与内控体系建设,全校教职工充分研讨,校长办公会审议,党委会审定,对于“三重一大”文件必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学校出台或修订了10个关于绩效工资、考核管理、考勤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人事制度。

二、改革指导思想

2021年,学校人事改革指导思想是立足行业发展,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制定工贸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逐项落实,体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工作责任重、实绩优、贡献大、教学一线人员倾斜,激励骨干和关键岗位人员。二级学院自主分配与学校统筹相结合,强化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和教学中心地位。

三、改革目的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深化教师职称制度和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机制健全完善,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痼疾。

四、改革内容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内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学校相继修订并梳理了《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修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修订)》等30个人事制度。2021年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并明确各层次组织与职责,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突出管理的规范性、激励性、指导性、自主性。继续实施教学部门人事及财务部分二级自主管理模式实施教学部门人事及财务部分二级自主管理模式,将岗位奖励性绩效的制定权及发放权、专任教师及实验员的人事招聘权下放至教学部门,加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管理,加大奖励参与学校重大(专项)项目、综合改革、教科研成果、比赛或创新创业等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或部门。

(二)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1.修订完善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

修订并实施了《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修订)》,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实现特色绩效管理:一是,推行分类管理与考核,根据教学教研型教师岗、科研与社会服务型教师岗、行政教辅人员岗等类别,设置相应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量、教科研拓展工作量、教学效果等日常任务考核指标,建立并实施以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并与职称评审分类相一致;二是实施总量控制下的竞争性二级分配制度,下放教学部门岗位奖励性绩效、年终考核绩效、重大专项奖励的制定权及发放权,同时向教学部门倾斜,教学部门岗位绩效工资人均高于行政教辅人员约15%;三是对参与教科研、创新创业、比赛、社会服务等活动皆纳入日常岗位职责,进行量化考核,正向引导;四是绩效分配实行动态及倾斜管理,向参与重大(专项)项目、综合改革、教科研、比赛、创新创业、双师素质等个人、团队或部门倾斜。

2.修订完善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

修改完善了《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修订)》,年薪制管理模式形成日常岗位职责、薪酬分配与聘期考核相统一的三位一体化改革制度:实行聘期动态薪资管理,对优秀的高层次、聘期考核前15%的人员采取A类年薪引聘,向稀缺、专有等岗位倾斜;与事业编人员同步分类管理,加强日常岗位职责考核,以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为导向,基本任务、教学工作量、教科研拓展工作量、教学效果等日常任务考核指标与事业编制人员相一致;对参与教科研、创新创业、比赛、社会服务等活动皆纳入聘期考核指标,动态调资,激发教职工活力。

(三)深化职称评审办法和相关考评指标

为打造高水平师资及管理两支队伍,学校通过完善《职称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师德、双师型、贡献等不同视角对二级部门、团队、个人进行分类考评管理,形成岗位职责、薪酬分配、年终考核与职称评审相呼应的按岗分类管理及按岗对应考核的多层次考评体系。加强对师德师风的规范。为促进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根据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等对师德师风进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相继处理了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改革职称评审标准。2021年完善《职称评审办法(修订)》,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痼疾。除论文外,代表作还新增论著、精品课程、专利、教学成果总结报告等;突出师德、对学校贡献及承担学校中心工作情况等方面条件;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单独评审系列,单列计划。通过完善职称评审,加强了师德引领和双师素质培养力度。完善年度考核指标评价体系。2021年,完善修订非事业编制人员年薪制聘期考核指标体系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指标体系》《体育艺术教学部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核该类人员的教学、教科研及其他贡献,细化教师分类管理,增设教师教学教研型岗、科研与社会服务型岗及行政教辅人员各类人员应完成的日常基本任务、双师系数、教科研拓展工作量等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和任务标准;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五、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成效

2021年,学校继续深化改革,出台或修订10个相关人事与绩效工资制度。学校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模式,完善传统制、年薪制、项目制等多类型具有工贸特色的人事薪资分配制度体系,对高职院校可起到示范作用。实施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教职工干事的热情和活力。实施教学部门人事及财务部分二级自主管理模式,向教学部门倾斜,充分调动教学部门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2021年底,学校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聘期考核,激发了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活力和动力,教职工积极性得到发挥,劳动得到尊重,职业发展得以畅通,教职工人均收入较改革前提高约20%,稳步缩少与同类院校的绩效水平,增强教职工的幸福度。

2.1.4 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

2021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制度,完善学分制教务管理平台,稳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弹性学制,开展学分制管理改革,保障职业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运行,为学生今后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认定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实行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探索路径积累宝贵经验。

一、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学分制管理体系

修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重修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辅修专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制管理体系。搭建了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管理、按学分收费管理、选课学分控制、弹性学制管理等提供了便利、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方便了学生选课,提高了学分制管理效率,如图2-1-4-1所示。

2-1-4-1  学分制管理体系建设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重新修订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美育实施方案》,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学分制导图(图2-1-4-2)。学分制管理平台实现了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管理,做到201920202021级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审核评估、印刷体导出打印等全线上操作。

2-1-4-2  学分制导图

打造具有工贸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必修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技术方向课程组+专门化领域限选课程组+通识选修课程组+任选课程组”的课程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学分比例,各专业毕业学分中选修课平均比例由2017级的12%增加到2021级的40%以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扩大学分认定范围,规范学分转换程序

学校扩大学分认定范围,并根据不同的级别、档次、难度制订学分转换标准,转换相应课程的学分。将学生参与技术研发、企业项目、技能竞赛、体育比赛、文艺竞演、职业证书考试等成果纳入学分认定范畴,按照“学习目标相同、学习时间相近、学习效果对等”的原则进行学分认定,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每学期组织开展了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工作,对学生取得的各类证书、获得的专利、发表的作品、竞赛获奖、创新创业成果、志愿者服务等进行了认定,转换相应不同属性课程的学分,2019-2021年共有783名学生通过学分互换认定审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不断规范学分转换审批责任,简化流程,有效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学业导师制度,创新专业选课地图

不断优化学生培养的学业导师制度,由专任教师组成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完成选课,并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选课地图化管理机制,在学分制教务管理平台编制了《选课地图》,出台了《选课操作指引》,解决了课程先修后续的上课情况,方便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学生可遵循课程地图指引完成选课。图2-1-4-3是数控技术专业以核心课程为支点展开的“虚拟仿真+实战”相结合的选课地图。

2-1-4-3  数控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战”选课地图

五、推行弹性学制与主辅修专业制,实施学分转换认定制度

学校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推行实行36(三年制)25年(两年制)的弹性学制,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与行业需要自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与学习方法。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辅修计划,同时推进大类招生,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2019-2021年辅修人次分别为8423326662021年转专业人数为119人。

六、建立了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加强考试管理

建立了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由教务处、二级学院和学业导师共同组成学生学业预警信息网络,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及时发送,预警信息包括学籍异动(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提醒、修业进度提醒、考勤信息提醒、学分绩点提醒等。通过四年建设,学生毕业率从94.36%2016届)提升到96.82%2021届)。

修订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考试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转专业学生课程补修管理实施细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管理办法》等办法,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倡导考核方式多样化,破除唯成绩论,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类别有考试、考查。考试方式有笔试、口试、听力、机试、过程性考核、成果评价、以证代考、实操测试,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格。笔试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0%;实践课、考查课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制定,成绩按“优取90分及以上、良取80-90分、中取70-80分、及格取60分”换算;学生自学课程,通过正规的考核,经教务处认定,可以转换专业相关课程成绩;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按学校规定可以对相关课程进行加分或成绩互换。

七、学分制改革取得成效

随着不断扩招带来学生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发挥学生的特点和特长的前提下,实施学分制,成效显著。

(一)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实施学分制,满足了学生休学创业、参军入伍等方面的需求,选课自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2021年,优慕课平台课程讨论区学生发文总数534285(篇),添加课程作业总数7533(条),上交作业总数471210(条),实施主辅修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人志趣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统一。

(二)增强教师竞争意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分制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危机竞争意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以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为契机,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分步推进,61.38%的课程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升级。

(三)校企共同制订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双赢

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力产品”,加大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从而改善了学校的生存环境,使其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在丰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得到契合和呼应,可以简化甚至取消新职工的入职培训,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四)开展学分认定,为国家建立“学分银行”提供宝贵经验

为学生今后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认定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探索路径、积累宝贵经验。

(五)稳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夯实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基础

20215月,学校立项校级科研重大委托专项——《终身学习与人才评价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与实践》,立足终身学习平台,基于“学分银行”开展能力银行建设研究。20219月,学校派员参加由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举办的关于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及行业标准解读等模块的专题培训会,并精心组织申报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践应用试点项目。

2.1.5 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方面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

一、优化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

完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办法》,继续优化专业调整的原则和举措,建立了专业调整的闭环控制机制。依据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招生及就业状况等,通过暂停招生、撤销的方式,实行专业预警、调整及退出机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列入预警专业名单:(1)未达到教育部相关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专业;(2)录取志愿调剂率高于50%的专业;(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后20%的专业;(4)学校专业检查评估排名后15%的专业;(5)招生缺额投档数量多或报到率低及教学条件不足的专业。

列入预警专业名单的专业,限期整改并调减招生计划;连续2次者,暂停专业招生;连续3次者,停止专业招生,直至停办并撤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不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不明显或未按学校要求执行的专业,停止专业招生。专业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停止专业招生,直至停办并撤销。专业连续5年未招生,按规定停办并撤销。主动申请调整的专业,由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系部)提出书面报告,报学校审批。

二、规范专业调整路径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规范了专业设置与调整程序。根据专业设置的过程和任务,明确校内各级岗位职责,规范专业调整路径。对于新专业的设置,由二级学院负责开展行业、企业、就业市场调研,充分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提出专业建设设想,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新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并提出新专业的设置的书面申请并报送论证报告;教务处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提交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议,再报校长办公会审定,最后由党委会议决定。

三、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专业的动态调整对完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已基本形成招生专业能上能下、招生计划能增能减的良性循环。在202043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2021年新增人力资源管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无人机测绘技术和艺术设计4个招生专业,现代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3个专业停招,原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和原数字展示技术2个专业合并更名为数字媒体技术(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教职成〔20212号合并更名),最终招生专业数量稳定在43个。

新增专业均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广东省战略发展规划,能很好的为区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人才供给。新增专业的平均报到率比全校平均报到率高2.1%

佐证材料:

2.1.1.1 2021年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创新报告

2.1.1.2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清单

2.1.2.1 2021年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报告

2.1.2.2 关于印发《中共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的通知(粤工贸院党字〔202136号)

2.1.2.3 关于印发《中共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二级学院党总支部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的通知(粤工贸院党字〔202135号)

2.1.2.4 关于印发《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修订)》的通知(粤工贸院〔2021〕257号)

2.1.3.1 2021年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报告

2.1.3.2 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相关文件清单

2.1.4.1 2021年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报告

2.1.4.2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务系统学生选课截图

2.1.4.3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制度目录及相关截图

2.1.5.1 2021年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

2.1.5.2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办法

2.1.5.3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